Introductory Text Here….

 

甲午战败原因

杨澜(主持人):我们常常认为:落后就要挨打,所以当时的甲午海战的我们的失利也被很多老百姓认为就是当时我们国家太穷了,兵力太弱了,但是种种史实又告诉我们:其实在当时中国经济总量是亚洲第一,而且刚刚经过30年的所谓的这个“同光中兴”,经济实力其实还是比较强大的;同时我们的海军从军事装备来说,跟日本海军的悬殊是最小的。所以怎么样来理解当时这场战争的这个背景?

许华(嘉宾):我们的国家在1894年的时候,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的发展,在当时的综合的国力上确实是不弱于日本,在很多方面是要强于日本的,比方说在经济总量、在军队的总体的规模。就拿两国的海军来说,我们的舰队是比它筹建得要早。可能在一些具体的技战术的指标上互有长短,但是总体上来讲没有质的差别。这是旗鼓相当的一场战争。

(电影《甲午大海战》片段)

杨澜:我在这里提供一个小小的插曲。因为乾隆年间(清政府)是认为我们自己是天朝上国,不需要海外的任何东西。洋枪洋炮放在圆明园里做点玩意儿看看是可以的。到了魏源的时候,他写《海国图志》,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习西方的无非是一些技术,那我们就把炮啊、把枪啊买来就行了。这使我想到若干年前(我)曾经有机会接触到俾斯麦——就是曾经被称为“普鲁士铁血宰相”的这位俾斯麦——的后裔。他们家就保存着俾斯麦的一本日记。他当年就写到,他说啊:中国人(清政府)和日本人近来常常来拜访我,跟我探讨所谓就是国家发展的问题。中国人(清政府)来问我,都是来问我怎么造这个炮,怎么造这个机器;而日本人呢,却来问我怎么样建立一种制度。其实(这)是从一个方面佐证了当时所提到的:即使是简单的军事力量的增长,也不仅仅是坚船利炮的购买而已。那从海军当时的这种建制和管理来说——许华老师你是研究军事史的——当时中日之间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差异?

许华:中国人(清政府)办海军,办海防,更多的是在消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的。用李鸿章的话说呢,用来“守海口,保和局”。那么日本海军,它在组建之初,因为它是个岛国,它有这种先天的地理的环境,决定了它要进行扩张,因此日本明治政府在组建之初,它就要“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我们的海军充其量——可能夸张一点说——相当于一个海上的保安队,而日本海军是要去远洋争胜的。它把整个国家的国运的发展都寄予海军一身,所以从起步的开始,两个国家的海军的这种战略指导思想是有天壤之别。

(旁白)长期以来,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哲学观影响下,华夏大地形成了一个政治神经极不灵敏的古老大国。晚清时期这种坌至僵化的弱点充分暴露出来。尽管通过战前的洋务运动与军事变革,中国这个东方巨人也在试图以变求新。可惜因为转身太慢、包袱太重、惯性太大,被同样以变求新的日本强势赶超。

 

Exercises

说两句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