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展示

Final Reflections — Student Essays (Excerpts)
As part of their final project for CHI406, students explored meaningful research questions that emerged from classroom discussions. Topics range from literature and economics to politics and identity—reflecting the diverse interests and critical thinking of our students. Each essay represents an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writing process, where students connected language learning with deeper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inquiry.

金玔中 (Cheonjung Kim ’27)  –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美关系的未来》

目前,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了对进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的政策。特朗普虽然延期针对大多数国家征收的关税,但中国是例外。中美两国之间的冲突矛盾愈演愈烈,诸如南海争端、贸易战等等,甚至威胁世界和平以及阻碍双方的长期发展。其中最备受关注的争议就是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美国社会必须理解该倡议的目的与对美国国际地位产生的影响,以期制定有效的对应战略与缓解紧张局面。该论文的焦点在于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该倡议是中国政府在海外扩张势力范围的工具,还是中国国内产业发展与地域经济合作的催化剂?本文认为,即使中国政府未必有意重塑世界秩序,取代由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但一带一路倡议也从根本上构成了向美国霸权的挑战,是因为该倡议削弱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

陈茉文 (Jasmine Chen ’26)- 《人生切割术 Severance》:“切”能不能调和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

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放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一个女人躺在桌子上,好像在睡觉。不对:她为什么在桌子上睡觉?突然,从附近的一个收音机传来一个男人的声音,问:“你知道你是谁吗?”

桌子上的女人被这个声音吓坏了。出人意料的是,她好像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刚描述的场景就是《人生切割术》的开场。《人生切割术》的焦点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手术, 在剧里的公司工作的人都需要接受 “切” 手术。所谓的 ”切“ ,即区分 “公司记忆” 和 “生活记忆”。下班后,工人就会失去所有上班时的记忆。同样的,上班时,工人一点也不记得公司外的自己。比如,桌子上的女人刚被公司 “切” 过,因此忘了自己是谁。

南琦铉 (Gheehyun Nahm) -《目前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影响力》

虽然人工智能技术还没发展到能够主动地执行所有任务的程度,但它语言能力极强而且它善于绘画,这些功能已经发展到可以影响我们的生活的程度。根据报道,很多诈骗犯开始用这些功能骗人,记者在[1]报道用人工智能换脸假冒某人的朋友骗走430万元的案件,受害人表示,因为在视频通话里看到的是他的好友,他直接给对方转钱。伊扎贝尔·齐斯基[3]经历过更可怕的事情,她在网上找对象时,找到了一名外科医生,并且坠入爱河,但他原来是一个诈骗犯,他在金钱的驱使下用人工智能编造出了一个虚假的人物。由此可见,目前的人工智能还很擅长画画,如今甚至已经很难辨别出人的照片和人工智能画的人物。而且,人工智能很擅长说话,没跟人工智能多接触过的人很难区分真人和人工智能。

刘泽成 (Eleanor Liu ’28)-《中餐本土化对美国社会中国文化认知的影响》

总而言之,这样将自己包装为“中餐”却实际上是被美国本土化的这类餐厅不仅误导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将不属于中国传统食品错误地归属于中国。它们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扭曲了中华饮食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外界形成一种对“中餐”的单一、片面甚至错误的印象。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人们对真实中华文化的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助长了刻板印象和文化挪用的现象,在社会上有严重的后果。可是,中美快餐并不是完全负面的:它确实帮助美国人初步的了解中国文化,也激发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探索欲。我认为美中餐厅应该贴近中国传统饮食,或者与中餐这个标签脱离,来防止更多的美国人对中国文化有误解。

张欣颖 (Stephy Zhang ’28)-《第三方Cookie:用户隐私与商业创新的平衡》

从用户角度来看,个性化服务所带来的便利性,使许多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对第三方Cookie产生了依赖。文章《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中指出,当用户登录电商平台时,“愿望清单”,“为你推荐”等个性化功能几乎成为所有用户的标准体验。这些功能的实现依赖于第三方Cookie对用户浏览历史、停留时长甚至鼠标轨迹的跟踪。例如,一位浏览过运动鞋的消费者,不久后会在不同网站上看到和运动鞋相关的广告。这种无缝衔接能很大幅度上提高一个人的购物效率。然而,这种便利背后隐藏着隐私泄露的巨大风险。

李安愉 (Christina Li ’28)-《文学与雷峰:论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雷峰塔的看法》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提到杭州的时候,必然会想到西湖以及雷峰塔,更别说雷峰塔动人的爱情故事:白蛇传。在这个故事当中,白蛇白素贞为了守护与凡人许仙的爱情,被关押在雷峰塔下,成为了人人皆知的故事。而雷峰塔不仅仅是《白蛇传》中的背景;它也给予诗人写作的灵感。宋朝诗人秦观在诗中描述了在西湖旁访友的经历:“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由此可见,雷峰塔作为一种建筑景观,在很多人的眼中是美好的,因此受到了不少称赞。

郑德翔 (Dak Cheng ’25)-《从购物平台看中国宏观经济》

中国目前的经济情况存在不确定性,有的专家担心购物平台引起的新的购物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可是另一些专家中国工厂的毅力充满信心,并认为他们会借此机会开始用最先进科技,不仅战胜它们的竞争对手,而也打败别的国家的工厂。反正,不可否认的是21世纪带来很多科技发展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以后的经济情况是否好转现在没有人可以清楚地说,可是考虑到中国目前的科技能力还有消费者的态度,中国尚未达到发展的顶峰。

陈子霖 (Alvin Chan ’28)-《美国年轻人对美国持枪权态度的转变》

在美国,拥有枪支的权利是一个敏感的主题。无论你在偏红或偏蓝的政治领域,你肯定会碰到对控制枪支法案问题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但是,在美国年轻人之间,禁枪的看法越来越流行。由于2018年的佛州高中枪击案以及其他校园枪击案接连发生,更多年轻人开始参与讨论美国枪支问题。如今,美国平均持枪年龄为这代表在年轻人的群体中,拥有枪支权利还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同样也表示各方面,比如学历、家庭背景、城乡差距等相关身份类型可以影响个人对拥有枪支权利的立场。鉴于年轻人将成为未来政治责任的承担者,他们对枪支权利的态度值得深入研究。

佘如鉴(Michelle Thurber ’26)-《中国佛教中最有影响力的菩萨》

在中国文化里,有很多人特别会崇拜观音。观音是中国人最受崇敬的菩萨,很多中国人会在家里供奉观音。《妙法莲华经》中提到,观音会帮助所有崇拜她的人。从古代开始,很多佛教徒,尤其是女佛教徒,也会用不同的方法来供奉观音。比方说,他们会画观音的画像。女性也会穿像观音一样的衣服和发夹。很多女佛教徒认为画观音和穿她的衣服可以让她们变成观音,让她们自己实现愿望(Li 22)。这样的特别的供奉观音的方法也可以证明观音是个很重要的菩萨,中国人找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敬意。

金嘉璿 (Angela Jin ’27)-《配音对中国影视行业的影响》

从小到大,我看了不少的中国电视剧, 从古装剧到现代爱情剧,然而,最让我困惑的是《千古玦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独孤皇后》里的女主都有一样的声音。后来,我发现这个现象很普遍, 所以我开始研究过去二十年中, 为何配音在中国电视剧中如此普遍,以及对中国演员素质和台词功底的影响是什么。从我的研究证据和分析中能看出, 配音在中国电视剧中如此普遍主要是因为演员普通话不标准和台词功底薄弱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

张君莹 (Jamie Zhang ’27)-《上海西化是如何反映现代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在街上打不到车。后来,我发现需要用手机来打车。通过这个经历,我才意识到中国有多么依赖技术。世界上很少有城市像上海一样,能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拥有融合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能力,上海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宋朝的时候,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明朝的时候,它成为了主要的棉花和纺织中心。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败给英国的时候 ,中国签了《南京条约》,也使上海像外国开放。英国,法国,和美国占领了上海的制定区 (Boxer)。现在,它是一个繁荣全球金融中心。研究西化对上海的影响非常重要因为可以让我们更理解这座城市怎么为东方和西方搭建桥梁,也可以让我们理解文化价值观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是怎么保存、改变或者被取代的。

何陈乃贤 (Mira N. Ho-Chen ’26)-《威尔与格蕾丝》是如何影响人们对同性恋权利的看法

我希望艺术能继续像《威尔和格蕾丝》一样,让世界上更多国家变得更开放,愿意接受同性恋。《威尔和格蕾丝》虽然值得批评(比如缺乏多样性),但它确实让美国社会变得更包容,也推动了政府对同性恋权利的支持。在我看来,媒体起着重要作用,艺术家应该向《威尔和格蕾丝》学习,用自己的作品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

黄义明 (Vivien Wong ’27)-《旗袍的永恒魅力:女性解放与自我认同的象征》

一方面,旗袍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上海或香港旗袍与其说是回归传统文化服装,还不如说是中西结合的新风格。例如,30年代上海旗袍尽管是从清朝长衫发展来的,但是设计相似于当时欧洲流行的服装风格。后来,50年代香港旗袍师傅将传统的剪裁技术与西方面料和款式相结合。香港旗袍作为在当时英国殖民地香港兴起的一种风格,自然展现出中西美学的融合。

徐沁瑜 (Alicia Xu):《中国消费者如何看待“本土化”的外国品牌?》—以星巴克与肯德基为例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中,越来越多品牌开始实现国际化并进军更多别的国家的市场。而外国品牌为了吸引中国消费者,开始积极“本土化”。从产品设计到品牌表达,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中国”。不过,一个外国品牌长得像中国的,就一定会被喜欢吗?在价值观越来越多元的今天,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本文将以星巴克和肯德基为例,探讨“本土化”的外国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接受程度,并分析不同消费者群体的态度差异及背后的原因。